你知道開會的成本有多高嗎?要如何明確每次的會議目標,達到會議目的與生產力?

從經營的角度看,會議是布達工作目標、共享團隊價值、創造組織步調一致的工具,而管理者利用會議形式,降低無謂的支出、回收合理的報酬、提昇整體的生產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開會

從經營的角度看,會議是布達工作目標、共享團隊價值、創造組織步調一致的工具,而管理者利用會議形式,降低無謂的支出、回收合理的報酬、提昇整體的生產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撰文者:Sammi

(文章來源:職書房)

在職場上,學習如何開會、如何參與會議、如何向主管、客戶報告或與其它部門同步資訊,是在職場一項非常重要的職場技能。

而開會多半是組織中的常態,我們又應該在會前、會中、會後注意哪些事情,才能讓會議的進行有高效的產出呢?

我常說「會議」。它就像一面鏡子,你所有的言行舉止,都反應了你做事的方法、行事風格、個人的處事能力。所以,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職場的工作者,其實對於開會這件事通常是能免就免,敬而遠之。

開會

以我們公司為例,每周進行一次三小時的例行會議,每次集結至少十位以上的同仁,光是時間成本及會議中的星巴克咖啡、會議室租用,一周會議人事成本就要高達將近二萬元,以此為基數,光一年的公司例行會議就要高達二十幾萬,而這只是每周的例行會議,還不含那些額外召開的臨時會議沒有計算進來。

從經營的角度看,會議是布達工作目標、共享團隊價值、創造組織步調一致的工具,而管理者利用會議形式,降低無謂的支出、回收合理的報酬、提昇整體的生產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倘若我們從不重視內部團隊這些會議溝通、形式、目標管理,讓時間多數浪費在無效的會議裡,那麼長期累積下來,對於一家公司的運營流程而言,將會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所以,一家公司的團隊成員,是否都具備開會的基礎認知,將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的基礎。

那麼應該如何開會,讓每次的會議目標更有效率呢?


以下幾點提供給大家利用它的原則,讓每一場開會更有效率,更能達到目的。

一、先問問自己,真的有必要開會嗎?


有許多主管經常是會議的發起者,我會鼓勵大家想要找大家來開會前思考一下,可不可以不要開會、有沒有可能減少會議的可能性?或者,有沒有其它形式可以取代溝通的目的,來減量組織中過多冗長的會議,幫助你的團隊,節省更多的時間,創造更有效的生產力。

二、會前準備工作比參與會議更重要


很多會議發起人、或者被通知參與會議的人其實很多事先準備工作非常差,有些會議發起人,找來了一些其實並不需要出席的參與者,而這些人也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只能被動的等會議結束,而參與會議的人常常都是時間到了要開會,才慌慌張張的問「今天開會的主題是什麼?」,不僅造成別人的觀感不好,也讓自己的時間形成了無謂的浪費,所以,無論是會議發起人或參與者,我們能不能事先都好好想一想?今天開會的目的是什麼?

三、會議要有議程/預計開始與結束時間/會議的紀錄/決議及下一次行動方案


如果要召集大家開會,就要將相關資料、時間事先寄給與會者,並且要求事先閱讀資料,到了開會當天直接提出問題、方案、討論、決議,而不是報告平常的作業細節,不僅緩慢、冗長、各說各話,就是陷入長時間的沉默,沒有共識,不知該如何結束。


以我在開會的習慣,我會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的同仁,會議是拿來提方案、談策略、做決議,不要用會議的工具找我來確認你們的執行細節,會議是用來掌握你要達成的目標管理,不是用來告訴我你做了什麼過程。


此外,會議並不見得能完整的把所有的方案全部定案,所以會中要有紀錄、決議、並決議下一次的行動目標,聚焦在每次目標推進的問題,持續的更迭,才能讓會議的影響力傳達到每一個同仁身上。

開會

許多組織或團隊,往往因為需要面對外部的競爭,但卻忽略了日常的積累與整合,而這些細節,往往是影響組織共同面對外部威脅的關鍵。

我常常說,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們需要具備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底層,不僅僅只有表象的專業技能條件而已,而會議是不同情境的練功場,若想培養組織文化、個人的底層能力,那就從學習如何「會議」開始吧!

※本文由《職書房》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報導:有沒有開會的技能心法,影響了個人未來職場發展的階梯更多文章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