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估」就是要面對不確定,而專案管理本質就是要學習「如何確定所有的不確定」。
撰文者:Sammi
(文章來源:職書房)
去年,因為組織的變動,我將專案各部門獨立運作流程,重新整合為 PMO 專案管理中控平台,調控所有不同類型的專案。
執行一年多,每周開會一次,許多原本不易洞察的利害關係人問題、專案議題、時程進度、資源調度等等,細節逐漸明朗化、問題更清晰、溝通更即時、團隊協作更緊密。
在最近一次的例行會議中,我略有點不悅的向所有的工作夥伴問了一句話:「在公司的專案管理平台上,我請大家針對自己的任務時間投入預估,我看很多人都沒寫,有什麼困難嗎?」
果然,面對老闆的不悅,會議上一定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想要來抵擋我的子彈。
我心裡也很清楚,多數人面對工作,多半是直球對決,甚至不見得理解時間與成本、價值的因果關係。
我常說:「面對職場上的任務,要找到施力點,搞錯方向或問題,就算花很多時間,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預估」就是要面對不確定,而專案管理本質就是要學習「如何確定所有的不確定」。

從個人工作的視角
懂得需求評估、洞察、確認可行性、拆解流程步驟、評估風險及回報,確定方向後才執行,通常這樣的職場工作者獲得的主管、同事、客戶評價及認同感最高。反之,接到任務,什麼也不想、不問,就開始動手很努力地執行,一旦結果不如預期,不但自己沒有辦法掌握不確定變數,主管、客戶、同事對你掌握任務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從專案管理的視角
風險管控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因為風險係數在預估的前期,就可以窺探一二,而懂得預估便足以提昇面對危機的應變能力。如果擔任專案管理的工作者從不要求團隊成員提出預估時間,那麼如何了解專案在整體達成目標上是否有困難?如何洞察是否需要調控資源?如何知道專案的潛在問題?如何知道是否滿足高階目標以及需要搬走的絆腳石?
從組織經營的視角
商業環境大多充滿許多不確定,包括:任務何時會完成?專案的進度是多少?業績成長可以達到多少?如果永遠不預估,我們永遠不知道工作何時可以完成?也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規劃組織的下一步?要做出什麼樣的產品,才能交付客戶?不知道如何達成交付的達成率,那就無法確定一個組織年度目標的達成率?

所以,一旦任何不確定的變數,對組織或團隊中任何一個人都會是個災難。
想辦法把不確定變成確定,透過溝通與共識決產生預估,如果還是無法預估,學習訂出基礎指標,持續推演,持續進行,慢慢地找到一個可以掌握的預估,降低風險,減少無謂時間的浪費。
時間是一個定量單位,人工智能時代,最大的進步就是要取代時間,千萬別忽略了個人「預估」的能力,因為那代表了個人的生產力(專業、認知、知識)三大元素的底蘊,把不確定的事變成確定的事,是職場人很重要的基礎能力,也會是用對力氣在對的方向的重要關鍵。
※本文由《職書房》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報導:你是成本單位還是利潤中心?真實世界的商業價值|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