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轉型不只是技術的改變,更是商業模式與思維的重塑。企業可透過數位科技將實體產品轉變為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創造情感價值,並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
撰文者:Sammi
(文章來源:職書房)
許多組織想要把實體產品變成數位服務,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製造思維的商業模式。
透過數位科技,組織可以擴大實體產品的價值,提升客戶體驗,帶動情緒價值,建立長期的企業品牌口碑,建立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
說起來容易,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以下是我們公司為許多組織進行數位轉型的輔導及導入步驟,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重新定義價值主張
首先要思考核心價值,從「賣產品」轉向「賣解決方案」,再來針對市場或使用者重新做需求分析,確保數位化後的服務模式,能解決使用者或顧客的痛點,同時也需要注意市場上有沒有已經類似的數位服務,再來檢視組織與其它競爭者的差異化。
第二步:評估市場與技術
讓產品有物聯能力、收集使用數據、監控客戶行為,提供個人化服務,將產品功能雲諯化,讓客戶使用訂閱方式使用。
例如:智慧家電、智慧汽車,在現今的科技環境中,這些實體產品都已透過物聯的應用提供遠端操控服務或數據決策建議。
第三步:設計新的商業模式
當產品的本質變成是一種載體時,就要將其所承載的服務方式用全新的制度來提供客戶。
例如:以年費或月費的方式提供持續性服務,像我們很熟悉的 Netflix 或 Youtube。將「影音內容」變成「居家服務」不再直接銷售所謂的硬體設備,而是提供「設備即服務」的概念,提供客戶按設備使用周期進行付費。
第四步:提昇更深刻的服務體驗和數位互動
當服務推出後,用戶除了取得其必要的需求之外,我們還能給客戶什麼樣的其它感受?
例如:在數位化的流程當中,可以利用客戶使用的次數,推出點數的累積制度,當付費到達一定的程度,系統就會遠端診斷、提供使用建議或專屬折扣。
把科技×服務×銷售做整合思考,就可以變化出設計出一系列的服務應用。
第五步:數據洞察驅動優化與持續創新
透過數據了解使用者需求,定期調整與優化數位服務,讓使用者在體驗的過程隨時有「哇」驚喜感。
例如:電子書閱讀器的銷售本質上並不是賣閱讀器,而是創造一個終身學習的長期訂閱體驗與閱讀功能服務感受。解決許多人無法有更大的實體空間容納更多的書籍,或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閱讀的方式。

我們專注在商業策略的數位轉型已經有二十年,商業策略是組織的戰略方案,數位轉型則是戰術應用。
對我們來說,數位轉型本質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革,其實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與思維的重離,當組織的認知開始轉變時,利用科技與數據,讓產品創造更長遠的價值,不僅可以增加收入來源,還可以提高品牌能見度和忠誠度,強化原來的競爭優勢,進而觸及全球客戶,提昇品牌影響力。
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思維與商業模式的重新定義。企業透過科技與數據創造更長遠的價值,不僅可增加收入,還能提升品牌影響力,強化競爭優勢,甚至拓展國際市場。
※本文由《職書房》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報導:「認識自己、收與放的人生|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