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賣的過程中,不論任一方,其實我們都期待得到超乎預期的服務或銷售體驗。不只賣方要努力,買方也要理解,雙方在彼此都投入 機會成本 的狀況下,去創造及等待最後彼此共創的「結果」。
撰文者:Sammi
(文章來源:職書房)
一早帶兒子來吃早餐,門口便看到了排滿了等外帶及準備點餐的人。
我和兒子兩個點內用,等了些時間餐點還沒有來,先跟兒子說:「我們可能要等一下喔!」
人很多,兒子雖然略感不耐,但也還算沈得住氣。
突然,從廚房裡傳出吵鬧聲。
「我等了很久,怎麼到現在還沒有做好?」
「不好意思,剛剛有說早餐現場製作要等10分鐘以上」店員很緊張但客氣地說。
「早餐而已,需要這麼久嗎?」(大聲咆哮的聲音)。
這時,老闆娘走岀來。
「先生,如果你覺得等太久,我們退款,你去別的地方買好不好?」
一來一往的對話。
「算了,我不買了」滿臉惱羞成怒漲紅的一位中年男子。
從頭到尾,我看這個老闆娘始終保持平靜的態度,並也客氣地將早餐錢退給這位先生,而這個短暫的意外插曲,並沒有影響所有買早餐的人保持著有秩序的等待。
所以,不友善的客戶總是永遠那 20%,我們永遠要努力去服務支持我們的那 80%。其實所有的商業交易都是一種機會成本,且不論買賣的任一方。買方要價值,賣方要價格,但雙方都需要投入同樣的資源:「時間」與「成本」。
買方要投入等待的時間及溝通成本,賣方要投入服務的時間及管理成本,而當機會成本元素一旦在天秤兩端開始產生不平衡時,彼此的體驗感就會開始下降,而其中的變數之一就是「不友善」。
昨天剛好我也在深思熟慮後,拒絕了一個合作一段時間的客戶案子,原因也是因為「不友善」。
在買賣的過程中,不論任一方,其實我們都期待得到超乎預期的服務或銷售體驗。
不只賣方要努力,買方也要理解,雙方在彼此都投入機會成本的狀況下,去創造及等待最後彼此共創的「結果」。
友善是人類文明的開始起點,對彼此「友善」會決定我們能不能一起得到我們心中分別想要的「價格」與「價值」。 因為「商業」永遠是一把追求「公平」的秤。
※本文由《職書房》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報導:「認識自己、收與放的人生|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