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天花板就會是停在「個人專業技能有一定程度的階段」,許多人因為專業而獲得升遷及加薪,但格局一直沒有施展開來,因為他沒明白,一個人走雖然很快,但一群人一起走,可以走比較遠且大的目標。
撰文者:Sammi
(文章來源:職書房)
在職場上無論是哪一種職務角色,沒有專業能力,一切都免談。
所謂專業能力,不只包括個人的專業技能,還包括產業知識、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溝通及協作能力,甚至是營運管理能力。
一般而言,初入職場看學歷,如果你唸的是名校,那至少可以證明你是一個勤勉、認真有上進心的人,但過了一段時間大概到 30 歲左右,學歷可能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隨著時間的累積,你是否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能才是重點,而到了 35-40 歲,就會是個職場決勝點,隨著年紀及經驗的增長,組織會期待你開始有能力應付複雜的環境變化,也希望你能開始成為傳授與指導的人,同時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協助企業發展未來組織需要的團隊。
但往往天花板就會是停在「個人專業技能有一定程度的階段」,許多人因為專業而獲得升遷及加薪,但格局一直沒有施展開來,因為他沒明白,一個人走雖然很快,但一群人一起走可以走比較遠且大的目標。
所以,想突破這個天花板,就必須要有體認,當到了一定的年紀也累積一定能力與經驗,要開始學習慢慢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促進他人的成功、團隊的成功、組織的成功,才能成就你個人的成功。
在許多公開的場合中,有機會與一些朋友互動時,談到關於自身能力發展的議題時,有許多人會問我:「Sammi,我其實都有在發揮我的專業影響力幫助別人啊!但好像並沒有獲得公司或下屬、同事的認同,挫折感很重,好像不該做這麼多。」
我說:「那就要留意一件事,自己有沒有可能只是換了位置,但沒有換腦袋呢?」
例如:當許多人在埋怨公司為什麼要接一個很難搞的客戶專案時,你是跟大家同仇敵愾去罵客戶?還是站在比較高的位置,分析這個業務決策與未來長期發展的綜效,讓所有的人能開始用一個比較高的視野,並以同理心去理解當下所遇到的困難都只是短暫且合理的。
因為看事情的角度逐漸昇級,會決定與你合作的同事或下屬、甚至老闆看待你的定位。
而一個人的能力層次及維度在轉換其實是有階段性的,若以能力成長模型來看,大概分四個階梯:
一、自我管理
只要自己的專業技能可以,且有能力與他人共同解決問題,一般而言,大多數職場上的評價就已經算很不錯了。
二、管理他人
從原有自己能獨力完成工作,到通過他人完成工作。以我的觀察,通常許多有能力的人到這裡,就被擋在這個台階上,因為這個地方的維度要開始增加,包含對他人的管理,向上管理及與他人建立合作的整合關係,而多數個人工作能力強的人,轉換時間成本有時很快,有時根本轉不過來。
三、成為組織者
在這個階段的管理者眼光,多半落在工作本身及整體團隊績效,但要成為一名組織者就必須要再擁有二個維度:時間與空間,因為這二個維度變數會決定當下不同戰略決策與情勢評估,做為經營的指南。
四、最後決策者
要驗證一個人是不是好的決策者,只有一個判斷就是他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水準,而且大多數的時間決策者大多是在思考未來局勢、市場趨勢甚至策劃謀略,這些多半都是看不到、摸不到且不確定的抽象化思考,而每個思考議題風險極高,變化莫測,但決策者遠必須獨自承擔決策的後果。
時間是稀有資源,再加上現在的數位工具愈來愈方便,強化了許多工作技能,許多時候會聽到有志之士,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但當我聽完,也許並非懷才不遇,而是遇到了自己的玻璃天花板,因為有時候見樹不見林,知偏不知全,往往對自己才是最大的缺憾。
※本文由《職書房》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報導:有了思考策略的技術,才得以有機會以不變應萬變。|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