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的視角看求職者的企圖心

動機是一種需求,只有人類才會有,AI 只有紀律,沒有情感與創造力,我們反而更有機會、更多時間,發揮真正屬於人的獨有天賦,而多元思維便是上帝給我們人類特別的禮物。
動機

動機 是一種需求,只有人類才會有,AI 只有紀律,沒有情感與創造力,我們反而更有機會、更多時間,發揮真正屬於人的獨有天賦,而多元思維便是上帝給我們人類特別的禮物。

撰文者:Sammi

(文章來源:職書房)

最近我們公司剛結束一場校園徵才活動,吸引了一些年輕朋友希望到我們公司來聊一聊。

昨天是第一場的面談,公司同仁在面談結束之後,向我說明面試的大致情況。

聽完同仁告訴我的面試過程,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不論是工作許多年的職場工作者,或者剛準備出校園求職的年輕朋友,都存在的一個心理現象。

那就是「缺乏動機」。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不難理解,大多數人找一份工作,多數一開始可能是先求生存、自身的安全感,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會開始希望得到社會、或他人對自己的能力認同、肯定、尊重,進而找到自己,持續追求自我實現。

動機

從商業的視角來看,我相信企業自身很清楚,如果把人當成產品來比喻,任何一位來公司求職的面試者,無論當下擁有的經驗、技術、專長有多少,大多數人的能力都需要某種程度的打折扣,因為我們自己想像的產品,和實際上用了產品之後,往往是二種不同的體驗。

所以,當企業決定錄用一個人,也就是投資與風險的開始。

其中包含了:招募、任用、薪資、福利、教育訓練、組織關係、績效管理等等投入來打造與企業價值觀、文化及所需專長的經營成本。

從企業的視角,我認為這叫必要投資,俗稱:「養團隊」。

因為一家企業想要走的久,就必須持續幫助員工成長避免天花板,來營運企業的品牌和市場,共創組織與個人的價值。

但往往許多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像,過程中同時也會有風險,尤其是當一個人在工作上表現的不好的時候,
我們通常一開始想的是,他的能力是不是不夠好?

但我認為


有時候可能不是能力不夠,很有可能真正的原因是「沒有動機」。而「動機」是在這個以個人品牌為王的時代,一個很重要的自我驅動。

動機

我們大多數的人身處在一個餓不死的時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足以威脅到個人。

所以,個人的能力要解決,要靠自己,因為有「動機」就會有「態度」就會有「學習能力」,並且主動的去解決能力不夠的狀況上所遭遇到的困難或問題。

我常常說,一個人如果缺乏動機,那麼就算再給他再多的方法和工具都沒有用。

從企業的視角,我們要先解決員工不知為何要動的問題?

從個人的視角,我們要了解自己存在的動機為何?

動機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內在驅動,而個人能力必須隨著年齡增長。

在這個 AI 人工智慧的年代,過去可能需要積累了十年才有的能力,在未來可能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就可以透過 AI 取代掉部份知識性或技能的工作。

所以「動機」是一種需求,只有人類才會有,AI 只有紀律,沒有情感與創造力,我們反而更有機會、更多時間,發揮真正屬於人的獨有天賦,而多元思維便是上帝給我們人類特別的禮物。

所以,我在面試過程中最想了解的一個問題就是「動機」,你想要什麼?我能不能幫助你成功?成功之後我們可以一起獲得什麼?

只有擁有動機的人,才有機會啟動需求開關,因為某些動機、某些企圖,清楚自己必須前進且必須做出改變,才有可能遇到不同的境遇。

如此,身為企業或主管,我們才能有可能幫助或教對方,如何找到最佳路徑及改變的方向,讓企業與個人都能一起到達目的地。

因為想贏球的球員,不是需要被說服的,因為他想贏,而我們只是拉他一把而已。更美好。

※本文由《職書房》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報導:於人才,如果你是主管或老闆也許要開始轉換思維了?更多文章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